好口特产

好口特产 > 港澳台 > 台湾

台湾乌鱼子

乌鱼,也称鰡鱼,《闽志》中称从黄河来。它的头盖骨宽而扁,身体呈圆柱状,靠尾部略扁,背部黑灰色,腹部呈白色。每年十一月中旬到翌年二月,成群的乌鱼在台湾西部海域随着寒流南下产卵。渔民们和喜欢吃海鲜的人们都十分盼望一年一度乌鱼的来临,这不仅是因为乌鱼的肉味鲜美,还因为用乌钱的卵巢做成的乌鱼子是弛名中外的珍品。

每年冬至前,沿着中南部沿海分批而来的乌鱼群,渔民称为“先头乌”。每年一到捕捞“先头乌”的渔汛,台中梧栖至屏东恒春一带就聚集起了数百艘渔船,使原先因为冬季而冷冷清清的海岸沿线大大小小的渔港顿时热闹起来,条条渔船整装待发。当海而上发现乌鱼群的时候,渔民们迅速放下渔网,两条船以最快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航行。10分钟以后,两船重新公合,随着渔网的逐渐收紧,一大群乌鱼就被团团围住了。乌鱼最小的三十厘米长,大的能有五十多厘米,重量在一公斤至两公斤之间,每次一般能捕到一、二万尾。

乌鱼的肉嫩,味道鲜美。在台湾中南部,人们习惯用雄乌鱼同麻油炒过的糯米一起炖食,作为“补冬”的佳品。“乌鱼米粉”和“乌鱼鱼丸”也是民间流芳已久的美味小吃。但是最能引起人们兴趣的,还是乌鱼的鱼卵。每尾成熟的雌乌鱼腹中,都有两个卵膜相边的卵巢,一般来说,鱼卵人们很少去吃它,但是乌鱼的卵巢加工而成的乌鱼子,作为台湾的土特产品在世办上久负盛名。

乌鱼子,俗名鱲仔。它的制作方法一般用的都是传统的盐浸法,共有四个步骤:先用汤匙轻轻刮去卵膜上的血丝,用线把卵囊头端绑紧,防止卵粒流出;抹上适量的盐,加压放置三小时,使盐分渗入整个鱼卵;洗净食盐,用手揉摸至卵巢内各卵粒分开,这时整个鱼子变软了;最后一个步骤是把乌鱼子排在木板上,白天晒(以日出后三个小时和日落前三个小时的阳光最合适)晚上一层层叠起,经过三至四天的日晒,鱼子成干,便可包装出售了。

乌鱼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须的各种氨基酸,营养价值很高,在台湾一向被认为是进补的美食和馈赠亲友的珍品,加上来源有限,越发显得“奇货可居”。它的吃法很简单,用少量的水把鱼子表面抹湿,除去卵膜,放在火上烤几分钟,烤后的乌鱼子呈褐黄色,香味扑鼻。然后切成薄片,配上生大蒜片、白萝卜片,再蘸点酱油,吃在口里,叫人口齿留香,欲罢不能。每逢春节,家家也常摆上一盘乌鱼子,它那特有的风味总是令人赞叹不已。台湾街巷的“白切摊”上有现烤的乌鱼子,市面上也有包装成袋换乌鱼子出售,人们尽可各取所好。

《台海见闻录》中曰:“乌鱼放子后,仍回北路,至前为正头则肥,至后为回头乌则瘦。”因此,捕获成熟雌乌鱼的时期,就在冬至前后短短不过十余天,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乌鱼子所以珍贵的主要原因之一。

台湾的捕乌业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根据《现代台湾渔业志》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福建、广东沿海居民,在冬至前的乌鱼汛期内,纷纷驾船到“打狗”(即高雄)捕捞乌鱼,还曾在高雄旗津搭盖茅屋,作为栖身的场所。据说一些台湾省籍同胞的祖先,当年就是为了捕捞乌鱼,而由大陆移民来台的呢。

台湾的乌鱼捕获量,通常是一千至三千吨,有时甚至可达五、六千吨。为了防止过度的捕捞面破坏生态平衡,目前水产研究人员正着手进行乌鱼飘流实验,人工授精培育乌鱼苗已初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