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特产

好口特产 > 饮食礼仪

吃八日,蒸锔锔

年轻的时候,我对那些传统的民俗很是不屑,感觉迂道。年纪大了,好些个观点开始有了或大或小的改变。比如,一改之前的轻薄,反而愈来愈注重那些民间沿袭下来的古老而传统的风俗。  
之前博客当中陆续记载了一些威海地区传统的喜庆风俗,比如七月七的巧果、年饽饽,喜饼、小年祭灶的糖瓜等等。  
我其实真正在农村生活的时间很短,农村的亲戚也少,关于民风民俗见识过的场面也很有限,对民间传统的风俗了解往往只知皮毛,往往还是间接而来,所以希望本地的朋友踊跃发言,不断补充和完善。  
我们这里的风俗是,女人生小孩后,亲朋好友会带上礼物登门贺喜,这叫“看喜”或“看欢喜(qi)”。农村现在一般还是沿袭老古规,馈赠鸡蛋、小米、红糖、花布或小孩衣服以示庆贺。城里的贺礼那可就五花八门了,但发展至今也多以红包为主。  
小孩出生第八天,婆家一般会大摆筵席,宴请亲朋好友。这就叫吃八日。吃八日,我们的方言念:qǐbáyi。  
吃八日这天,喜家要煮很多熟鸡蛋,并染上红色向亲朋好友报喜,并以白面做成许多面食,圆饼、饽饽、莲子或锔锔,寓意保孩子平安吉祥,日子蒸蒸日上,然后分送给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  
据说过去“吃八日”还有一个讲究,这一天,公公会给孩子起个大名,以后上学工作后用的名字,家里更长一辈的人,会联合给孩子起个小名,适合大家用方言叫的,又很顺口的名字。  
现在并不拘泥于此,年轻夫妇往往之前就给自己的小孩起好了名字。喜蛋的红色也渐渐省略,也有搭配喜糖分送的。这花饽饽可是每家吃八日必不可少的。  
新的生命,迎来了新的希望。无论是食物,形式还是习俗,无非是人们借助的一种载体,以表达迎接新生和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如今吃八日已经成为胶东喜庆风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愿这些传统的习俗能够代代传承,不断创新并发扬光大。  
这些锔锔(方言,就是吃八日的喜饽饽)是亲戚捎给我们的,之前我们去看过喜,但因为上班没有时间去吃八日。  
这锔锔一般都是农村的亲戚,选用自家的头等面粉和土鸡蛋、自家打的花生油,精心制作的,打开包袱,远远就能闻到饽饽那香甜诱人的味道。  
下嘴之前,想起咔嚓几张,传上来与博友分享。虽然这不是我们民间做得最好的,但比起我的蒸饽饽水平,那可是高高在上。去年近年关的时候,为了应景,我也斗胆做了两回枣饽饽和莲子,后来有博友提出我的饽饽没笑,于是接着又做了一回。可是好些个事情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做的那个开口笑的饽饽成了一个个咧嘴哭,丑八怪的模样最终没好意思贴出来。  
一起分享下真正开口笑的花饽饽  
(这是葫芦,谐音福禄,可惜煳了点儿)  
葫芦上的装饰  
老虎的正脸和侧脸  
这种比莲子要大很多,两头有两个小圆球装饰的就叫锔锔。锔锔里面一般会包几粒豆子或米粒,有说表示实心,有说寓意孩子聪明伶俐。看看它们一个个笑的咧着个大嘴。  
这只嘴都咧歪了!